11月8日晚,由我院比較法研究所和法學院法律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十月革命與蘇聯法”學術專題研讨會在學院路校區舉行。研讨會由法律史研究所所長崔林林教授主持,比較法學研究所所長王志華教授主講,法律史研究所郭琛老師和中德法學院院長謝立斌教授擔任評議人。李曉輝、孫海波、朱明哲、何啟豪、原潔、謝晶老師等五十餘名師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伊始,崔林林教授指出,在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召開此次講座有着深刻的意義,審視蘇聯的曆史和蘇聯法的曆史也是在總結我們自己的發展曆史。王志華教授對俄羅斯法專注的研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相信本次講座能夠給我們深刻的啟發。

随後,王志華教授就十月革命發生的過程和原因以及蘇聯法的狀況進行了報告。王志華教授指出,十月革命的發生有其政治制度和思想兩個層面的原因。就政治制度層面而言,沙俄的改革不真誠、不徹底,不利于近代民主制的産生和發展,促進了革命的發生;在思想層面上,俄羅斯人存有救世主的思想,厭惡資本主義,而馬克思的理論恰好契合了俄羅斯人的想法。革命還存在着尼古拉二世極度迷信且剛愎自用,列甯走極端狂熱路線且在一戰中受到德國的資助等諸多因素而促成。

王志華教授繼而指出蘇維埃政權初期發布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關于法院的法令”構成了蘇維埃法的基礎,生動地闡述了蘇俄從初期的法律虛無主義到三十年代後的社會主義法再到赫魯曉夫時期的全民法的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指出了蘇俄時期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刑法的特點,并對其司法制度和檢察制度進行了簡要介紹。王志華教授着重指出了蘇維埃憲法在文本和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王志華教授認為,雖然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制度失敗了,但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男女平等原則的建立、憲法中規定的一系列社會權利等,都間接促進了西方相應社會制度的發展。當前重談十月革命和蘇聯法,吸取教訓,關注世界性問題和中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在評議階段,郭琛老師指出,俄羅斯曆史上長期遊離于歐陸法律傳統尤其是私法傳統之外。其中一個主要的表現就是其未經曆其他歐陸代表國家所經曆的維亞克所強調的“法律的學問化”曆史發展階段。即便如此,十月革命後1923年民法典也還基本采取了潘德克頓的形式。真正意義上的蘇聯法是維辛斯基基于斯大林主張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力觀點上提出的法的概念。這種超能動的法律觀為我國所繼承并曾極大的影響了我國的法制建設,當下也還能看到其各種殘留的痕迹。十月革命希望創造一個沒有階級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但最終并未成功,值得我們仔細反思。

謝立斌教授在評議中分享了他對講座和相關問題的看法,百年之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社會主義思潮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國人在探索适合中國的道路和制度的時候,之所以對這一道路情有獨鐘,與列強在一戰之後巴黎和會對中國的出賣這一偶然因素具有重要聯系。然而,我們需要向前一步思考為什麼馬克思主義首先在俄國能夠被繼受并付諸實踐,其中是否有什麼必然性。王志華教授的報告對此作出了分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發揚光大的曆史必然性。這說明中國在俄國之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偶然因素,但也具有必然成分。
提問環節,bevictor伟德官网魏冉同學提出了關于傳統文化繼受的問題。王志華教授對此進行了回應,他指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含金的石頭,有精華也有糟粕,需要通過讨論來将石頭砸碎,使金子顯現。對于法律史專業洪麒同學中國為什麼沒能像西方國家那樣走上輕刑化道路的提問,王志華教授指出,中國社會以秩序為首要價值,而西方社會在注重秩序的同時還強調自由和正義,同時也要看到中國近些年在輕刑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會議尾聲,李曉輝教授的提問引起了大家的争論,李曉輝老師提出了中國當代的法律文化是什麼,未來應該怎麼走的問題。王志華教授指出,不用确定非得發展什麼,自由地探讨和觀點的綜合就是一個社會的進步。
崔林林教授指出,當代中國在私發領域繼受了很多傳統習慣,在公法領域則是完全西化的。

最後,崔林林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簡要總結,認為有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讨,尤其是法律傳統與繼受等問題,期待下次安排時間再進行讨論。
兩個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在與會師生熱烈讨論的氣氛中主持人崔林林教授宣布活動圓滿結束。